【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梁骏:二十年攻坚克难 自主创新做强民族芯片

来源:米乐直播安卓版   更新时间:2024-07-07 03:03:53点击次数:589次
(记者 孙晓媛):芯片被称为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心脏,更被誉为国家的“工业粮食”。一个国家制造芯片的

  (记者 孙晓媛):芯片被称为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心脏,更被誉为国家的“工业粮食”。一个国家制造芯片的技术,在某一些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补芯”成了很多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掌握核心技术、走好自主创新之路的关键。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杭州国芯首席技术专家梁骏,二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在芯片“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攻坚克难。

  他用3年的时间突破了0.18微米芯片设计的难点,又用10年的时间全面掌握了40纳米的关键技术;2020年,一举突破22纳米的技术关口,自主掌握了从0.18微米到22纳米各类集成电路工艺的设计能力。

  梁骏在接受央视网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芯片的神奇之处在于,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面积却包含了几千万甚至几亿个晶体管,工艺越先进,数量就越多。

  如果达到22纳米工艺,就等于在头发丝的横截面上画出1000多个同心圆。而芯片设计的难点也在于此,几亿条电路集成在方寸之间,难免互相干扰,能否解决干扰问题成了芯片设计成败的关键。

  2008 年前后,我国市场迎来了电视图像从标清转向高清的契机。当时,民族芯片产业刚刚起步,国外技术封锁,国内资料奇缺,即便是入门的粗浅问题,想找人请教交流也很难。国外有现成的高清芯片,但售价高、成本贵。

  作为后进者,梁骏所在的公司起初找人合作,研发了第一代高清芯片,但性能达不到要求。这也让梁骏意识到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压力下,他带着几个年轻人组建了自己的技术攻关团队,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坚持前行。他和团队要做的不仅是设计出与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相当的国产芯片,而且要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实现更低成本。

  经过一年多的大胆试错、小心验证,终于在2009年,公司团队解决信号干扰问题后推出了第二代高清芯片,在性能一样的情况下,售价比国外同类芯片便宜了近三成,从此我国在高清卫星接收机领域实现了进口芯片的国产替代。

  2015年,面向“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梁骏主持设计了高清高集成卫星数字电视芯片,以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芯片技术的“安全、自主、可控”,更凭实力迅速在全球卫星接收机市场占据第一。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化的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精神源泉。

  梁骏告诉央视网记者,工匠精神的维度很多,但站在数字化的经济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创新代表着发展与进步,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壁垒和误区的清扫。

  在集成电路领域,技术更新换代快,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创新速度要求很高。他说,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在市场中活下去,所以,没有第二、第三名,只有第一名。

  2018年,响应国家推广电子雷管的号召,梁骏带领团队白天下矿山、钻隧道,晚上在实验室模拟场景、优化方案,最终设计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电子雷管芯片,大幅度的提升了爆破作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2020年春节期间,梁骏带领团队克服疫情、隔离等困难,研发出了适用于电梯的智能语音识别控制算法,产品应用在武汉第六人民医院等防疫地区,减少了人员接触,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些年,他潜心研发,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17项,打通了从设计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产品荣获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奖等多项荣誉。

  在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表彰大会上,梁骏代表数字化的经济领域非公有制企业中的科技工作人员作了发言。

  他说,按照传统理解,在过去,工匠是传统手工艺者,处理对象是手工艺品,有实体;然而,信息时代呼唤“信息工匠”,处理对象是信息,但信息看不见摸不着的。国家大力推进数字化的经济建设,为芯片从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发展机遇。

  一块芯片,方寸之间。纵观全球,芯片之争从未停止。从业20年,梁骏说,只有加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靠创新驱动,未来才不会受制于人。

友情链接: 百度
Copyright 2020 米乐直播安卓版.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56139号-1